Search

【炒台上的新台幣】

蒙古烤肉,是「台灣錢淹腳目」的一部縮影。今天去拍攝台灣第一...

  • Share this:

【炒台上的新台幣】

蒙古烤肉,是「台灣錢淹腳目」的一部縮影。今天去拍攝台灣第一家蒙古烤肉店,當端起那盤「肉」時,我突然「穿越了」⋯

這種飲食風格名為蒙古,實際上很「台灣」,完全是在台灣發展出來的味道。ㄧ查維基才知道竟然是相聲大師吳兆南,1951年在螢橋邊賣烤肉維生,把各類肉品搭配多種調味料和蔬菜炒來吃,帶起的風格。本來想取名為「北京烤肉」,卻怕被指為通匪,才改了一個這麼「粗獷」的名稱。

我自己上次吃蒙古烤肉,只記得是國中畢業後的謝師宴。那個時候能這樣大口吃肉,還有一堆雜食,吃得飽的方式,實在太滿足。

如今這家台北少數的蒙古烤肉店,全台最資深的師傅已經七十五歲。他原本是裁縫師,後來看上當紅的蒙古烤肉店生意好,來炒肉不只薪水,全盛時期還會獻上宛如海底撈的拉麵表演的「炒肉秀」,客人還會給小費,賺更多,轉行當「師傅」至今近三十個年頭⋯

蒙古烤肉看似只是「炒肉」,但關鍵是炒台厚六公分的鐵盤,現在流行的鑄鐵靈魂,原來當年就有。更特別是這大鐵塊下有四排透氣裝置,讓水氣能直接排除,不像鐵板燒的鐵板那樣不透氣,肉才不會「乾」。

而更關鍵當然是炒的師傅,掌握「45秒原則」。如果客人想吃三分熟,先放菜,再放肉,讓肉慢點熟;如果想吃七分,就先放肉再放菜,肉多吵一下。然而,不管幾分熟,最多不能超過 45 這秒數。

全盛時期,師傅說全台灣一定超過一百家蒙古烤肉店,台北二三十家跑不掉。當時的炒台,比現在更大,可以站上五位師傅,客人拿肉盤來炒得排隊,沒有一天不客滿。

那後來,為何沒落了呢?跟經濟絕對有關。

飲食反應一個時代的一群人心態:當經濟發達,人越是有錢,內心越空乏,口慾越需要被「填滿」,所以吃到飽餐廳蔚為風潮。但當漸漸經濟蕭條了,心不再講求吃「粗飽」,而要精緻,現在流行的是「無菜單」料理。

以前吃的真的是食物,現在要吃的是故事。再隨民生條件越來越開放,大家選擇越多,這種「大雜燴」漸漸失寵,喜新厭「肉」,自然退位。

蒙古烤肉,更是新台幣物慾橫陳的一部縮影。那個時代的風雅,淪為這個時代的附庸。當初認為高大上的,現在看來反而不養生,只剩懷舊。

蒙古烤肉,嚥下的不只是肉,更是肉慾。老子有錢,滿足了口腹,還要滿足腹部以下的慾望:身體不同部位嚥下的肉,都是慾望。

當眾人端著那碗「赤肉」,隔著一扇半開的「窗」,等著師傅快速翻炒回端給你,這不到一分鐘時間,就像當沖的股票,交換的都是彼此的「慾望」;搔中的是不管哪個時代,住過天堂,也住過套房的飲食、男女。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傅家慶個人網頁。 三立新聞、消失的國界、專題記者 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e6_xoFbNYvo
View all posts